本書從物理科學、生命科學、醫學、天文學、科技五大面向,各細分成六到九個子題,講述人類在該領域從最初的發現、歷年的研究進展,到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。不論你是正在研習數理或自然科學的學生,還是有意把教學內容置入更廣的脈絡的科學教師,這本書都能為你建立起完整的科學世界觀。 詳細資料ISBN:9789578722286 規格:平裝 / 296頁 / 22 X 26 CM / 普通級/ 全彩印刷 / 初版 出版地:台灣 本書分類:自然科普> 科普叢書  內容連載物質的結構 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?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家和哲學家幾千年。
約公元前400年 孰是孰非? 希臘原子論
有時候,最簡單的問題是最難回答的,「構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質是什麼」就是屬於這種問題。對希臘人來說,這個問題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問題,而是探究現實世界本質的哲學問題。希臘原子論是兩派互相衝突的思考模式的折衷方案。 第一派人馬是帕門尼德斯(PARMENIDES,約公元前515年)和隔了很久以後的柏拉圖(PLATO,約公元前428-348年)等哲學家。他們的基本概念是,現實(REALITY)必定是純粹而且不會改變的。帕門尼德斯說,我們不可能證明「不存在的東西存在」,換句話說,真正的現實是不可能改變的,因為改變就牽涉到東西的表象從「存在」變成「不存在」。另一派哲學家則認為改變才是宇宙永恆的原則,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恆不變的。這群哲學家最著名的是艾費蘇斯的赫拉克利特(HERACLITUS OF EPHESUS,約公元前540年至480年)。
而最知名的原子論者則是阿布德拉的德謨克利特(DEMOCRITUS OF ABDERA,約公元前460年前370年)。他的論證大概是這樣:拿世界上最鋒利的刀來切一塊東西,比方說起司,我們可以先把它切成一半,再把其中一半切成一半,這樣不斷地切下去,直到無法再切割為止,最後的東西就是「原子」(ATOM,這個希臘文的字面意思就是「不能再分割的東西」)。宇宙正是由原子和空隙構成的。所以有永恆不變的(原子本身),也有永遠在變的(原子之間的關係)。這個理論留存到現代的,只剩下「原子」這個詞。
留言列表